Barry Blaustein教授:好萊塢電影編劇密集訓練工作坊(2016年6月)

 

-news2-530_b965161e

為厚實電影編劇人才之創作能量,提升臺灣電影編劇之創作水平,北藝大電影系今年暑假舉辦「電影編劇訓練工作坊」,邀請到美國查普曼大學電影與媒體藝術學院Barry Blaustein教授蒞校授課,自6月27日起展開為期三周的密集課程,並從旁協助學員進行故事發想及人物分析,與構想劇情大綱,進而發展出完整的一幕劇本。

由於Blaustein教授冀望同學有能力學習撰寫符合市場需求(好萊塢式)的電影長篇劇本,因此透過徵選出來的每位學員,必須在上課前先完成老師指定的作業,至少閱讀兩本英文劇本,並於課堂中準備提出點子參與遞案,以發展出短的故事大綱、在3週的工作坊結束時完成並修好第一幕,從中理解如何修改劇本的重要性,也因此,在第一周的課程中,每位參與學員已構想出類型多樣的劇情大綱,包含近代科幻、社會寫實、愛情以及輕喜劇等多樣題材。

在與同學分析劇本時,Blaustein教授指出,劇作家必須要有能力在電影劇情中抽離,並和真實世界中交互比較。他笑談自己與友人看電影的經驗,只要劇中人物出現不符合一般常識的反應或舉止,他就會在映後大喊著「Unrecognized human behavior! (這是無法理解的非人類行為)」。

為了寫出反映真實情境的劇本,Blaustein教授會經常與不同背景的對象進行交流。他表示,劇本的發想最好從自己的經驗出發,雖然年輕的劇作家往往因為生活經驗較為不足而有所受限,但也正因年輕的無懼,令這些劇作家們能勇於挑戰題材與類型。

Blaustein教授認為,劇本應從人物的欲求、需要、行為的動機等面向切入,仔細思考人物情緒以及舉止背後的邏輯,才有辦法吸引觀眾進入劇情。因此,劇作家最好也需接受基本的表演訓練,才能更確實的理解台詞傳達的情感與意涵。 Blaustein教授特別指出,劇作家不應該過度揣測觀眾或導演的期待,反而應該專注述說自己心目中的好故事。此外,在與製作團隊合作的過程中,雖然難免必須頻繁調整劇情的內容或走向,但也應保留自己的想法,擁有個人風格才有機會在千萬本劇本中,脫穎而出。

曾經是記者背景出身的Blaustein教授是在偶然的情況下,覺得自己也能創作出有趣的劇本。一開始他為電視節目《周六夜現場》撰寫腳本,先後也曾編創過艾迪墨菲(Eddie Murphy)主演的好萊塢喜劇片《來去美國》(Coming to America, 1988)、《隨身變》(The Nutty Professor, 1996)、《隨身變2:我們才是一家人》(Nutty Professor II: The Klumps, 2000),及《新婚夢想家》(The Honeymooners, 2005)等精采作品。

最近他參與一項在俄羅斯的電視劇本企劃,內容描述一位黑幫份子回到校園成為體育老師的喜劇故事。在文化不同以及語言溝通仰賴翻譯的情況下,不僅完成劇本的修改,並在俄羅斯收視率排名第一。有鑑於電影產業將越來越多元且走向國際化,Blaustein教授的經驗也啟發學員不同的思考面向,更充分映證著,一個好的故事即便跨越國界,也能打動人心。

(北藝大秘書室《關渡通訊》提供)

 

發表留言